上海电机学院“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2011--2015年)

发布者:发展规划处发布时间:2011-06-30浏览次数:1280

上海电机学院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

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认真调研、广泛讨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电机学院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电机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特制定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围绕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要求、上海市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要求及《上海电机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主要成绩

1.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格局已经形成

五年来,学校学科专业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本科专业由2个学科门类、6个本科专业发展到目前的4个学科门类、24个本科专业,其中,新增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由40个调整到23个;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达11326人,其中在校本科生7054人,专科生4272人,长、短期留学生117人,本科人数比例从6.86%上升到现在的62.3%,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适度发展专科教育和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格局。

2.教学管理逐渐规范,专业建设成绩显著

经过五年的建设,本科教学管理制度逐渐完善,目前已形成本科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九个方面制度的教学管理体系,出台了《本科教学管理文件汇编》,保障了教学运行的稳定。专业建设成果显著,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上海市特色专业6个,有12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权,17个本科专业通过新专业检查;获得6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上海市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全英语课程、24门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专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3.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实验区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为落实技术立校,应用为本办学方略,自2008年起,学校积极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试点工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试点专业已经完成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整合等内容制定,从技术能力角度出发建立技术应用型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并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探究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了探索,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4.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教师队伍水平逐年提升

通过引进和培养,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较大改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到2010年末,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57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占31.4%,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75.9%。通过教师赴国内、外进行访学企业挂职锻炼、教学法比赛、老教师带教、专项能力培训等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十一五期间,新增上海市教学团队4个、上海市教学名师2名、上海市模范教师1名、宝钢优秀教师1名。

5.教学投入不断加大,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加大教学条件投入,实验室和图书馆条件明显改善,在实验室建设方面,5年累计投入7581.5万元,新建实验室34个,改建和扩建实验室51个,现有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图书总量由2005年的32万册增加到201089.9万册,现有镜像数据库12个,网络数据库10个,镜像数据库容量约11.5T,网络数据库容量约25.5T

6.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强

通过五年的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稳步提升,学生素质拓展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英语四级通过率2010年已达到83%,学生申请专利13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积极参加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大赛等比赛,获奖一百余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达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五年的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没有完全凸显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行业优势没有充分体现;三是教学管理机制不能完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育人原则;四是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教学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期间学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新能源、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引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区域将建成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核心,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方针,迫切需要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支撑;此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更高,对教育的诉求日益多元和多样。综观国际、国内经济及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竞争已表现为质量的竞争、多样化培养的竞争、特色的竞争,这给我校今后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和上海市的教育规划纲要、我校新校区的投入使用都将给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面临新的形势,我校人才培养工作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掌握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特色鲜明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推动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本科院校。

三、指导思想及原则

十二五期间,人才培养要立足实际、面向全局、着眼未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紧紧围绕学校创新谋发展、改革显特色的发展主线,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加强实质性、深度产学合作,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要坚持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则,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特色办学的原则,充分利用行业办学优势,形成面向企业的具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系统性原则,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调整优化专业布局,适度发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形成以本科为主,专科、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多元开放的高等技术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突破,形成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建设成效突出,形成优势品牌专业;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稳步提升。

(二)具体指标

1.学生规模与专业结构

全日制学生12000人,其中本科生占80%。本科专业30个以上,专科专业调整到1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3个以上(领域)。

2.专业与课程建设

确保现有专业顺利通过上海市学士学位授权审核,建成上海市特色专业6个,国家特色专业或重点专业2个,新增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新增3个以上上海市特色专业;4个以上专业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新增上海市及以上精品课程5门以上,新增上海市重点课程25门,新增上海市全英语课程5门以上,公开出版特色本科教材25部。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以上。新增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2个,新增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3.教师队伍建设

优化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按照学科专业特点配齐配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35%以上,50%以上专业教师为双结构教师,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新增上海市级教学团队7个上,获批国家教学名师1个,新增上海市教学名师3个以上。

4.教学条件建设

新建实验室和改建实验室满足合格本科评估要求,纸质图书达到110万册,外文期刊达56万册,数据库达到32万册。

5.学生培养质量

2015年四级英语通过率达到88%以上;五年累计申请创新成果专利200项以上,在全国比赛获奖150项以上;生源质量稳步提升,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五、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

十二五期间,围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稳步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打造优势品牌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凝练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探索管理机制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健全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顺利通过合格本科评估,开创人才培养新局面,把学校建成为现场工程师成长的摇篮。

(一)贯彻评估指导方针,确保通过合格评估

深入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导方针,成立迎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迎评工作方案,将迎评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常规工作中,通过组织准备合格评估工作,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各项指标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标准要求,顺利通过评估,争取各项指标到达优良水平。

(二)调整优化专业布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根据国家对未来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定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上海电机学院发展定位规划报告(2008-2020)》,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培育新专业生长点,增设物联网工程、企业信息管理、金融学(商务服务外包)等新专业,形成与学科布局相适应的能源装备机电工程专业群、能源装备信息与管理专业群、生产服务专业群和技术文化专业群。本科专业总数达30个以上。

(三)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优势品牌专业

按照学校“085”工程专业建设需、特、强属性和一、二、三线建设布局的要求,优先发展装备机电工程专业群中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电机电器智能化等专业,加快发展信息与管理专业群和生产服务专业群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集团公司金融服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协同发展技术文化专业,整体推进专业建设水平。

以上海市教委新一轮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全英语示范性课程、实验示范中心等市级以上项目建设,打造优势品牌专业。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度,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工作,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学校办学方略。实验区以创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为突破口,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通过与企业进行五个合作(合作开发课程、合作承担项目、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出版教材),在教学理念、培养方案、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从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手段、保障措施等方面研究和探索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凝练特色。

扩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试点范围,营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氛围,形成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五)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突出技术应用能力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协调发展。建立反映前沿性成果的技术应用和人文社会课程的选课库,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有机融合;着力加大实践体系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开发紧密结合现代技术的实验项目及综合训练项目,促进专业课程与项目课程相互融合,加强创新实践能力课程和社会服务课程与技术类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促进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协调发展。

鼓励教师开展人才培养的教改探索,推行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通过学生参与技术实践过程,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六)探索管理机制创新,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探索推进学分制、导师制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注重学生灵活应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突出因材施教,体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方式。

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建立学籍预警机制、规范成绩管理。

(七)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由质量决策、质量监控、质量评估、条件保障、质量实施、管理制度、质量反馈等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管理有机整体。对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等重点教学工作设计过程管理程序,设置控制点,建立可持续改进的机制。

建立二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管理,提高运行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八)引进培养齐抓并举,着力提高队伍水平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人才培养工作能否落实的关键,十二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具有鲜明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师队伍;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强化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举办各种活动展开良好师德风范学习,健全激励、监督和考核机制。

加大引进高水平、特别是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制定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培训计划,继续通过企业挂职锻炼、老教师带教、参与科学研究,承接科研项目等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有计划的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大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实验教学工作,聘请有企业技术人员兼职实验指导教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九)教学投入不断加大,大力改善教学条件

继续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实验室建设,确保实验室满足新专业检查和学士学位审核的指标要求,满足新建本科合格评估要求;加大对重点学科和专业的实验室投入力度,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加强实验室的管理,逐步实现专业实验室全天候预约开放,基础实验室条件监控预约开放,使实验室成为学生创新和实践基地;加强工业技术中心建设与管理,努力实现实习与生产相结合,成为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基地。

重点调整图书结构,增加外文书籍,加大数据库建设,满足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

加快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本科教学评估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管理系统等;实现人才培养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立完善的网络课程中心,以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

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本科合作项目,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双语示范课程和全英语课程的建设力度,提高课程和教学的国际化水平。

吸引国外学生和学者来学校开展交流合作,实施海内外见习实习计划,每年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赴国内外500强企业或研发机构实习,推进国际化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进程。

(十一)搭建课外实践平台,营造主动学习氛围

搭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平台,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并纳入学分,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营造主动学习氛围。

继续推进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计划,完善学生科创组织,探索主动学习培养模式,建立学校层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建立具有大学生创新活动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创新实践机会。

继续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打造成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数学建模等高水平大赛,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全方位的教育,为学生检验知识和能力、锤炼品格和意志、提升综合素质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十二)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健全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就业渠道,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搭建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逐步形成融咨询、模拟演练、培训等为一体的完整的学生服务就业指导体系;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地职业生涯引导和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加强创业学习和指导,制定创业指导培训计划,建立创业培训队伍。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条线、各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承担的责任与任务,建立和完善两级人才培养管理体系;落实工作责任,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分解任务,落实到每个参与人才培养人员的岗位上,强化执行力,并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中,形成上下结合,共同实施规划的局面。

(二)经费保障

加大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重要教学建设的经费投入;在现有投入经费的基础上,每年增加2%-3%的投入,改善人才培养的条件。建立经费投入监管机制,对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投入进行充分论证,加强经费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三)制度保障

加强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评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评价的有关制度和标准,切实加强依法管理。加强对教学文件管理和执行情况检查的力度,规范人才培育各环节的管理。完善有关教师和学生管理的制度,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的管理。

七、分年度实施方案

一级指标内涵

二级指标内涵

建设目标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总计

专业布局

(新增)

新增本科专业

2

2

2

2

2

10

新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0

1

0

0

1

2

专业建设

与课程建设

(新增)

新专业检查专业

3

1

2

0

  

6

学士学位授权审核专业

5

3

1

2

0

11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0

1

0

1

0

2

上海市特色专业

0

0

1

1

1

3

卓越工程师计划

0

1

1

2

0

4

国家精品课程

0

0

0

1

0

1

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1

1

1

1

1

5

上海市级重点课程

5

5

5

5

5

25

上海市级全英语课程

1

1

1

1

1

5

出版特色本科教材

5

5

5

5

5

25

上海市级教学成果

0

0

6

0

0

6

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

0

0

0

2

0

2

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0

0

1

0

1

2

教师队伍建设

(新增)

国家教学团队

0

0

0

1

0

1

上海市级教学团队

1

1

1

2

2

7

国家教学名师

0

0

0

0

1

1

上海市级教学名师

1

0

1

0

1

3

学生培养效果

(年)

就业率(一次就业率)

95%

95%

95%

95%

95%

95%

英语四级

85%

85%

86%

86%

88%

88%

创新成果专利

40

40

40

40

40

200

全国比赛获奖

30

30

30

30

30

150

图书馆

(累计)

纸质文献(万册)

94

98

102

106

110

110

外文期刊(万册)

44

47

50

53

56

56

数据库(万册)

24

26

28

30

32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