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机学院“十二五”德育规划(2011--2015年)

发布者:发展规划处发布时间:2011-06-30浏览次数:1122

上海电机学院十二五德育规划

2011--2015年)

  

根据《上海市德育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和《上海电机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学校德育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校办学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办学层次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的基本转型,德育工作模式也逐步由管理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更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一)德育工作主要成绩

1.“德育为先理念贯彻凸显

学校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强化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高度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上海电机学院大学生德育评价办法》等文件;学校主要领导建立了同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长效沟通机制,搭建了辅导员、学生季度座谈会等沟通平台,并通过走上博学讲坛、深入课堂与宿舍、双结对等多种形式定期与师生深入坦诚地思想交流,极大地鼓舞了一线工作者和广大学生。

2.德育队伍建设初显成效

学校不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出台了《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理顺了选拔、培训、考核与聘任学生思政专业技术职务的通道。通过辅导员协会建设,增强了队伍凝聚力,切实提高了队伍育人能力和研究水平。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了一支敬业爱岗、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思政教师队伍。

3.德育内涵体系不断深化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育人实践,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教研教改、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双向公开课制度的全面建立、科研学术交流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实施、思政课教师走出校园机制的探索以及思政课程考评制度的改革等制度创新,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4.德育渠道方法不断拓展

学校不断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风建设与奖学金改革、园区建设方案、留学生管理办法、德育测评办法等三十多项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为促进和保障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创新德育方式方法和途径,定时定期对学生发展状况进行专题调研,营造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5.德育平台不断丰富

学校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寻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自组织建设等与德育工作的契合点,不断丰富德育载体,打造了博学讲坛自强讲坛、青年志愿者服务、自强杯技能大赛、卓越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科学商店、高校慈善爱心屋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一系列在上海高校中具有影响的品牌项目。

6.学生全面发展日益显现

五年来,学生获得各项专利200余项,参与各类国家级竞赛,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二、三等奖,实现了重大突破。累计获得世博会先进集体、上海市五四红旗团组织等市级以上奖项200余项。青年志愿者们在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公益服务中以热情、真诚、务实的态度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学校赢得了赞誉,在大事、难事、急事等重大考验关头凸显了电机学子的优秀品质。学生就业率保持95%以上,稳居上海高校前列。

(二)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十二五期间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与推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与保证学校发展的需要、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德育工作理念与模式有待进一步梳理与凝练

学校特色发展的战略归根到底要落到学生的特色素质上。目前学校还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内凝练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工作理念和学生德育特色素质。以德育为核心的学生素质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2.二级学院主动性、学生参与实践的主体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赖于德育工作良好的组织与实施,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是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目前二级学院、学生组织开展工作还较多依赖于学校的工作指令,其主动性未完全体现,学生参与德育实践的主体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直接影响了德育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3.德育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以及学生生源的变化给德育工作带来一系列的挑战。目前学校专职德育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急需进一步提升,还需进一步优化学科与团队建设,实现由实践型实践研究型的转变,努力补充一支适应引导和服务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专业化兼职德育队伍。

4.全员育人的环境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目前全员育人的政策导向还不够明确,缺乏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远远不够;思政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沟通不紧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待提升;构建一个宽松、和谐、讲究实效、富有感染力,全员参与的德育环境任重而道远。

二、十二五期间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

未来五年,国际国内形势面临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形势和任务。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电机学院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上海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高校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当代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性需求更加鲜明,开放程度更高,信息量更大,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切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力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提高队伍素质,着力优化育人环境,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健全人格的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德育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明确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变管理为服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性要求出发,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律、敬业奉献的现代公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立足校本,贯彻学校办学理念

德育工作要充分体现学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德育工作中注入技术的元素,加强职业道德和技术伦理教育,培养与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3.科学指导,注重主体实践体验

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加强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注重大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道德体验,促进德育内化。

4.潜移默化,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把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格局,营造良好的育人合力和育人氛围。

(三)德育工作目标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凝练我校大学生特色素质并使之固化成型,引导学生特色素质内化为自觉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外化为自觉自愿的道德实践,培育学生努力成为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健全德育工作体系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完善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校院两级管理工作体制,构建具有电机学院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

3.大幅提升队伍育人能力

加强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队伍,形成一批敬业爱生、乐于奉献、教书育人的导师队伍,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师德师风建设卓有成效。

四、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

(一)思想引领计划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观察问题、分析形势,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疑点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密切关注国情、市情、社情、民情与网络舆情。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并将相关内容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不断与时俱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四门思政课努力在5年内建成市级重点课程。

2.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阵地。从培育党的事业接班人的高度抓好学生党员发展与后续教育。坚持党建育人的理念贯穿渗透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创新大学生党建机制,努力实现本科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继续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加强优青学院建设,培养一支政治过硬、素质全面的大学生骨干队伍。

3.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结合校庆、建党90周年、十八大召开等重大节庆和事件,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项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各类总结表彰大会等契机,开展仪式教育,塑造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养,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归属感,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中接受大学文化的洗礼与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博学笃行计划

通过学风建设、笃行建设和朋辈示范,培养学生严谨、务实、自强、感恩等素养,促进学生内外兼修,知行合一,不断将德育特色素质内化为自身的竞争力。

1.开展优良学风竞赛,营造良好校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实施办法》,实施“5+2”指标学风竞赛机制,建立二级学院竞赛奖励制度,制定相关的激励办法,逐步完善优良学风竞赛的长效机制,保持学风各项指标逐年上升,并不断探索研究学风建设措施,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服务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加强学生礼仪修养,开展行为规范建设。积极践行校训要求,开展礼仪文化的宣传推广,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开展大学生行为规范竞赛活动,通过安全用电、星级寝室评比、呵护校园行等活动,营造安全稳定、洁净美丽的校园,把从优化生活环境逐步升华到加强文化建设与自我服务建设,促使学生严格自律,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成为一名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3.发挥学生朋辈示范作用,弘扬先进典范。开展学生自强讲坛,服务促进学生发展。以身边的案例激发学生自强自立、成长成才,努力把自强讲坛建设成为学子分享成功和历练人生的精神家园。不断深化一次受助、终身受益资助理念,继续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建立一定规模(学校总人数的15%)的注册大学生义工队伍,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创新实践计划

以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兴趣与推动学生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努力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深入开展科技竞赛、创新论坛与成果展示等活动,引导并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科创活动,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1.深化科创平台品牌效应。通过学风建设竞赛工程和校级、市级与国家级大学生科技节竞赛平台,推进科学商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成绩与参与面逐年提升,引入的社会资源逐年递增,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逐年完善。

2.加强学生就业引导。将就业引导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大学生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宣传到西部、基层一线、重点行业、部队的优秀校友事迹,在校园中营造服务基层光荣、服务人民光荣的舆论氛围。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到祖国与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确保每年为基层、部队、西部、重点行业培养一批人才。

3.强化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鼓励学生组建项目团队,走出校园,走进上海各区的工业园区与重点企业,以服务求支持促发展,不断寻求共建合作机会;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俭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四)素质拓展计划

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大力推动学生自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建设,实现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

1.丰富校园文化。成立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将人文艺术类、社会实践类、科技创新类等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及校史校情教育纳入素质拓展课程体系,重点扶持科创社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建设若干上海市明星社团。制订艺术教育实施计划,使高雅艺术活动辐射到每位学生,提升大学生艺术团整体水平。

2.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听取学生的建议,推动学生自组织参与学校建设。加强学代会组织建设,定期召开座谈会,实现学生与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面对面交流。完善社团扶持和引导政策,重点建设30个理论社团、创新实践社团和人文艺术社团。

3.深度开展心理与生命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一二三四五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规律,借助专家的力量深入开展生命教育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融入每个环节;加强队伍的专业培训,提升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水平;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案,加强心理健康的预警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与转介机制。

(五)网络文化发展计划

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交流的重要空间,要加强网络文化的教育引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主流价值观,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提升网络育人功能。

1.拓展网络思政育人空间。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加强工作手段与载体创新,搭建互动式的网络平台,使思想舆论引导工作更加贴近学生、深入学生;加强投入,完成素质拓展与学生事务系统建设,提升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2.逐步推行易班建设。适时推行易班建设,培育体现学生特点、满足学生需求、赢得学生认同的网络青年自组织,建设成为全校师生沟通、交流、信息共享的公共社区,使其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网络平台。

(六)队伍素质提升计划

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加强对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指导,努力搭建课堂、挂职、交流、科研等多种平台,不断促进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育人水平的提升。

1.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准入制,选拔优秀辅导员进入思政课一线课堂,建立一支信仰坚定、学术造诣较高,能及时把握国情民意和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力争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素质、能力、理念、教学科研上有突破。

2.促进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以辅导员协会建设为依托,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根据辅导员具体需求和发展方向,选派若干名优秀专职辅导员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争取参加教育部辅导员骨干研修班;建立若干个国内外长期队伍挂职锻炼基地,选派优秀队伍赴国外交流访学。学生思政专业技术职务副高实现突破。

3.建立班级导师制。试行班导师制度,鼓励具有较高职称的专业教师、博士等担任学生德育和学业导师,研究出台《班导师管理办法》,规范班导师选拔、聘任、岗位职责、考核与奖励,鼓励低年级班级指导配置向辅导员+导师+学生助理制转变。

4.完善德育工作的考评机制。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完善德育工作考核考评机制,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纳入到各部门、院系和教师的年度综合考评中,促进师德水平和育人能力的显著提升。

(七)理论研究计划

要切实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大力加强跟踪调研,完善理论研究机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把学生工作推向更高层次发展。

1.健全思政教育研究的长效机制。依托学校各类研究会、大学生德育研究中心和辅导员协会,进一步整合资源,成立德育专项研究小组,开展专项研究。

2.着力培养德育科研骨干团队。鼓励和支持全体教师、辅导员、班导师开展大学生德育研究。扶持一支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思政教师队伍,形成若干具有独立攻关能力的科研团队。

3.着力推进实践性德育专题研究。争取德育重大课题的研究立项。

4.加强跟踪调研学生思想动态。坚持每周学生信息网络沟通,双周学生思想动态交流分析,编写每月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大学生思想状况滚动调研,组织两年一次的《大学生年度发展报告》,为学校决策服务,促进合力育人。

(八)全员育人计划

不断完善全员育人机制,进一步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努力搭建多元化育人平台,营造合力育人的浓郁氛围,形成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

1.完善全员育人机制。在党委领导下,加大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的要求进行科学决策和贯彻落实。探索建立吸纳学生参与的全员育人考评机制,确保育人实效。

2.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聘请一批行业企业的劳模、企业家、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建立专家库,每年建立一批企业实习基地,推动企业与社会知名人士在校内设立奖教奖学金,长期跟踪学校德育发展并给予指导与支持,不断充实德育资源,形成多渠道开展学校德育的工作格局。

3.完善沟通交流机制。加强校院、师生及部门间的沟通;定期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跟踪调研,针对特定事件、特定群体开展学生思想动态专项调研,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学工部和思政课教师形成良好的双向沟通机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探索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理育人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领导保障

把大学生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党的建设体系和校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检查,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

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大学生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合德育工作资源,完善政策导向和保障机制。校(院)党政领导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学生发展与德育工作,每年要面向学生作一次形势政策报告,定期召开德育队伍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定期深入课堂宿舍食堂与学生交流沟通,着力解决德育工作的瓶颈问题与困难,着力把握德育工作的大方向,着力推进全员育人的德育氛围和德育大环境的形成。

(二)组织保障

完善党委领导、行政管理下的扁平化大学生德育组织建设,克服条线、部门职能重叠或真空等弊端,探索建立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切实做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德育研究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事务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建设,强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和服务,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投入激励保障

通过学校财政投入、吸收社会捐赠、整合与发挥校内外相关资源等形式,加大对德育专项经费投入,保证德育规划的顺利推进。完善二级管理,完善大学生德育工作评价、考核机制,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